当前位置:首页>画坛动态
蕭派山水有人傳
作者:名画网  发布时间:2008/12/23
 
 
蕭派水有人傳
——记著名画家施国敦
泥土
近些年來,在東海之濱、長江之口的崇明島上,連續多次舉行“臺灣、海南、崇明三島藝術家作品展覽”,來自祖國三個大島的書畫家歡聚一堂,潑墨揮毫,呼雲喚雨,畫龍點睛,如切如磋,共用同脈同根的書畫藝術瑰寶,同繪華夏人文,無限風光。
   在這兩岸三島群星閃爍的書畫壇上,有一位元畫家的作品格外引起大家尤其是臺灣行家的莫大興趣,特邀他去臺灣一展才藝。
 
師從名師名作,砥礪藝術功底
 
這位畫家姓施,名國敦,字厚之,系當代著名蕭派山水畫傳人。清末民初,蕭派山水畫由國畫泰斗蕭俊賢(湖南衡陽人)先生創造,採用難度較大的中峰運筆,筆墨嚴謹,畫風雄渾蒼厚,作品以氣勢磅礴,飄逸灑脫而著稱,廣受達官貴人,尤其是國民黨高官喜愛並收藏。隨著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他的許多作品隨國民黨高層流傳到了臺灣。至今,臺灣不少人對蕭派畫作依舊情有獨鐘。
然而,施國敦似乎本與蕭派畫相距甚遠,當他伴著共和國的誕生哇哇落地時,蕭派畫創始人蕭俊賢便駕鶴西去了。施國敦的同宗伯父施南池倒是蕭俊賢的關門弟子,對蕭派畫造詣頗深,“以詩書畫三絕”馳名書畫壇。只是施南池已是耄耋之年,擔憂蕭派山水畫後繼無人。
不料,到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朋友著意舉薦崇明施國敦向施南池拜師學藝。細問方知,施國敦本是他未曾謀面的本家堂侄,從小喜愛丹青,年近而立之年,已學有專長。
久未授徒的施老先生獲悉,沉吟半晌,欣然收下這位有志侄兒,關門弟子——施國敦。
施南池著意傳授頻予失傳的蕭派山水畫,就先讓從臨摹開始。
師徒見面後,施南池一口氣為國敦當場畫了四張課徒稿,讓帶回去臨摹。國敦全身心投入了臨摹之中,一下子臨了四十多張。到了周日,乘船至上海,請施老批點、面授,再取回臨摹新稿,這樣每週頻頻往返於滬崇藝術長河,整整臨摹了一年的蕭派山水畫課徒稿。
第二年,施老教國敦臨摹歷代整幅名畫(印刷品)。
第三年,讓國敦臨摹施老創作的手卷。第一幅為《半畝圖》,六米長,國敦整整花了半個多月才臨完。隨後,讓臨摹《富春山居圖》,此圖系水墨畫,七米長。原作是元代大家黃公望的代表作,殘圖分成兩段分別收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館,此圖解放前曾為中國著名書畫鑒家吳湖帆鑒定而在家裏置放過一段時間,是當時施老在他那裏照原作臨的,可以亂真。為此劉海粟大師,田恒、謝稚柳、陸維釗、潘伯鷹、朱大可等十多位全國著名書畫大家分別在手卷首未題詩、題詞,讚賞這份手卷臨本的價值和對臨本畫技的評價,這份手卷一般不輕易示人。而國敦得天獨厚,放在家裏一個多月得以仔細揣摩。國敦夜以繼日臨摹,正值盛夏,為避蚊咬,國敦穿著高統靴,悶頭作畫,累得大汗淋漓,整整花了一個多月,終於臨完此圖,送到上海,施老仔細批閱潤色後,頷首稱道。第三幅為《長江萬里圖》,十米長,國敦用重色臨摹臨了一個多月。這樣,經過三年的臨摹,批改,國敦仿佛登臨了一個新的高地,看到了萬千氣象,無限奇景。此時,施老又指引他:“要成為畫家,還必須到生山活水中去體會、寫生,去吸取活的創作營養。”
勤寫生山活水,厚積創作源泉
遵囑,國敦便帶了畫具第一次上黃山,領略真山真水的天然情趣,在山上四天,共作了70多幅速寫。
黃山歸來,施老查看國敦的寫生稿,發現國敦能將這麼多自然山水鏡頭躍然紙上,顯示了素描、速寫功底,決意擇機帶他去寫生、創作。
機會終於來了,施老應浙江省建德之邀去富春江,新安江,國敦便有幸同往,激動萬分。到了新安江,國敦沒有放過一個景點,速寫不離手。為作大幅新安江圖,施老要國敦一起動手,國敦根據要求,提出了把新安江水電站和白沙橋一起畫進去的構圖設想,施老大為讚賞,便把整個白沙城畫進去了,在整個作畫過程中施老又傳授了很多作大幅畫的技巧,整幅畫氣勢宏大,構圖合理而巧妙,作品被陳列在政府大廳。
隨後,施老又應貴州省邀請去講學,施老要國敦同行,師徒倆興致勃勃遊覽了世界聞名的黃果樹大瀑布,又去黔西地區參觀了百里杜鵑,浩浩的千里高原,連續不斷的崇山峻嶺,國敦看到了真山上極為稀少的雨點牆頭皴和彈窩皴。在醫大和師大講學時,很多貴州省的畫家、同行都來了,因施老不會講普通話,就讓國敦在黑板上速寫講課內容,他書寫的速度和使用繪畫中的專用名詞的正確,使目睹者驚歎不已。
貴州返回途中,師徒倆又去桂林遊覽了灕江,身臨甲天下的灕江山水,國敦抓著速寫本畫速寫、拍照片,忙個不停,七星岩、象鼻山等都留在了速寫本上、照相機裏。之後又經衡陽,上南嶽,攀祝隔峰。回到南嶽大廟,師徒以南嶽為題作畫,施老又面授快速選景選題秘訣,一口氣畫出了四幅畫卷,此次遠行歷經28天,胸中初具丘壑,又有施老現場指點,國敦自然又登臨新的創作境界。
名師出高徒,經六年的一對一施教,手把手指點,從臨摹、出遊、寫生到創作,國敦深感瀚海無涯,奧妙無窮。深知“師傅引進門,修行在自身”,要想有所作為,還得自己去體驗、鑽研、領悟、創作。
於是,施國敦背起行囊,邁開雙腿,獨自去遊歷,到鄭州、爬嵩山、去洛陽、開封;再上泰山,經中天門,過十八盤,攀南天門,上岱極頂,飽攬泰山之多姿、雄奇,然而未見後山容貌。問其原委,自古有人謂以南天門後院背為界,南側為岱陽,北側為岱陰,故杜甫有“陰陽有昏曉”之句。聽當地人講,後山雖為陰,但風景極好,一般人不敢去。
國敦一聽,旋即帶了乾糧、速寫本、照相機,翻過一個小山凹,到了一片開闊地,突然驚住了:碧草、白石、苔蘚、藤蔓,牌坊、石刻,若隱若現在潔白潔白的輕紗雲霧之中,繚繞的霧氣中,熟悉的已故的父、兄,似沖他含笑而來,隨之,千山萬水,飛禽走獸,蒼松翠柏,奇葩鮮果,似一古腦兒撲面而來,目不暇接。國敦如入夢幻,似醉如仙……
泰山回來,奇跡出現了,曾經遊歷過的青山綠水、蒼茫大地,漸漸在腦海裏變幻出一幅幅奇景:或崇巒疊翠、飛瀑流泉;或銀裝素裹、千里雪原;或萬紫千紅、鶯歌燕舞;或皓月當空、竹映捲簾……量變來了質變,長期的``積累、醞釀,產生了“井噴”,創造性來潮在奔湧,藝術家一頭埋進書齋,潑墨揮灑、潤色點彩,一幅幅佳作,一張張彩圖噴湧而出,連連不斷,施國敦一鼓作氣,整整畫了140多幅。於是,在同年十月,施國敦在崇明舉辦首次個人畫展。
                  
博覽百家學說,滋潤不盡畫筆
 
畫展共展出了100多幅作品,其中除了少數古畫臨摹、花鳥、人物畫外,90%是施國敦自己創作的蕭派山水畫,上海的著名書畫藝術家、評論家陳蓮濤,陳石瀨,吳青霞,錢君陶,謝春彥、任政等紛紛到崇明致賀。各大媒體也派記者到畫展採訪,發消息,登作品,參觀者接踵磨肩。
畫貓大王陳蓮濤先生看了畫展說:“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都很全面,而在我國畫界中能達到相當水準的不多見。”
又如上海著名女畫家吳青霞在《解放日報》上評論說:“雪景為畫中之難,而畫雪景不用白粉為更難,施國敦嫺熟地運用了中國畫的傳統水墨技法,把整個畫面表達得觀之如身臨其境,這就是他的獨到之處。”
施南池教授則在《吾家國敦從餘攻山水畫詩以勖之》說:“老夫耄耋無能力,之子春秋正鼎隆。雅業揄揚今際會,定當邁越祖先風。”施老又給國敦畫齋提名為“紹蕭樓”,“紹”字取自“克紹箕裘”,意在國敦繼承好蕭派山水畫,並囑“要有所發展,不斷進取。”
該如何更上一層樓呢?學界泰斗周穀城先生曾書聯施國敦:“民主科研持莫舍,事功學問要爭先。”說畫家綜合素質的反映,作品的高低,往往取決於作者的學問、功底、閱歷及由此昇華的靈感。於是,施國敦又一頭埋進了“讀萬卷書”之中。
他耐得寂寞,潛心研讀,讀古今中外的名畫及其畫史、畫論,讀浸潤、佛家理念、道家思想、儒家文化的中國古畫,努力吸取歷代名家大師的藝術精髓,諸如宋人的線條,元人的水墨,明清的筆法等,國敦一一細心揣摩、反復領悟,日積月累,眼力、心力、畫力與時俱進,名家大師的傳統氣勢、構圖筆法、用墨、色彩,名山大川的鬼斧神功,造化神韻,漸漸在國敦心中融化了、昇華了,進而凝聚在筆端,舞動於宣紙,書寫出一篇篇詩情,描繪出一幅幅畫意。畫中,遠景淡墨層林交疊,近景潑墨滿江流淌,一股股清新脫俗、妙趣橫生之氣撲面而來。畫家藝術地處理了粗與細、拙與巧、厚重與靈動、蒼茫與濕潤等多種對立統一,靈逸的筆法與樸拙的造型相映成趣,張揚著生命與自然的完美和諧,遠離了喧囂與騷動,給人予靜謐、安然、深邃,把繁忙的現代人帶進了寧靜超脫、返樸歸真的精神家園。
國敦用中華數千年的文化不斷豐富自已的頭腦,滋潤不盡的畫筆,充實蕭派山水畫的內涵,又把洋畫的寫實與國畫的寫意融匯一體,以墨造勢、以筆傳情,登臨了形肖意達的藝術境界,使畫作推陳出新,脫穎而出,行家看了,連連稱道。國敦的畫作既雄厚蒼勁、大氣磅礴,又俊秀灑脫,充滿飄逸幽靜之氣,不愧為蕭派畫當代傳人!中央廣播電臺遂在對台廣播中播出“蕭派山水後繼有人”,稱施國敦是著名蕭派山水畫傳人。
應邀到了臺灣,熟悉與喜愛蕭派山水畫的人們對施國敦猶感興趣,不少國民黨高層收藏施國敦作品的人,對酷肖的蕭派畫愛不擇手,百看不厭。
在2007年臺灣ASIA國際藝術展中,施國敦的水墨畫榮獲“特優獎”。誠然,國敦的山水畫在國內外許多畫展中展出並獲獎,作品為海內外行家及博物館收藏,藝術成就載入了《書畫名家藏品選》、《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寶鑒》、《世界華人書畫作品選集》、《施國敦山水畫集》。
然而,國敦深知學海無涯,畫無止境,他依舊勤慎不怠,揮灑不止。近期,他又將蕭派山水畫風創造性發揮到了彩瓷繪畫中,深受海內外行家歡迎。這真是:
兩岸讚譽聲不斷,
同脈書畫萬千種,
蕭派山水有人傳,
國敦猶在攀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