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萧派山水画传人施国敦(特写)
倪振良
近些年来,在东海之滨、长江之口的崇明岛上,连续多次举行“台湾、海南、崇明三岛艺术家作品展览”,来自祖国三个大岛的书画家欢聚一堂,泼墨挥毫,呼云唤雨,画龙点睛,如切如磋,共享同脉同根的书画艺术瑰宝,同绘华夏人文,无限风光。
在这两岸三岛群星闪烁的书画坛上,有一位画家的作品格外引起大家尤其是台湾行家的莫大兴趣,特邀他去台湾一展才艺。
一、逆境志坚
这位画家姓施,名国敦,字厚之,系当代著名萧派山水画传人。清末民初,萧派山水画由国画泰斗萧俊贤(湖南衡阳人)先生创造,采用难度较大的中峰运笔,笔墨严谨,画风雄浑苍厚,作品以气势磅礴,飘逸洒脱而著称,广受达官贵人,尤其是国民党高官喜爱并收藏。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他的许多作品随国民党高层流传到了台湾,至今,台湾不少其后裔对萧的画作依旧情有独钟。
然而,施国敦似乎本与萧派画相距甚远,当他伴着共和国的诞生哇哇落地时,萧派画创始人萧俊贤便驾鹤西去了。施国敦的同宗伯父施南池倒是萧俊贤的关门弟子,对萧派画造诣颇深,“以诗书画三绝”驰名书画坛。只是施南池已是耄耋之年,担忧萧派山水画后继无人。
不料,在这弱弩之末,朋友着意举荐崇明施国敦向施南池拜师学艺。细问方知,施国敦本是他未曾谋面的本家堂侄,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他喜爱丹青,诊余饭后常展纸挥毫,国敦耳濡目染,自幼爱好书画、刻印。从小学到中学都被学校唤作“小画家”,可叹史无前例的“文革”革去了他上美专、艺校的美梦。国敦并不气馁,不管外界动乱,只顾埋头作画,学素描、学油画;又四处收集有关书画类的书籍、刊物,潜心阅读及钻研。即使随潮流被发配到乡间插队落户,白天劳动,晚上还在陋室里作画不止,常常刻苦钻研至深夜,天赋加勤奋,国敦又成了乡间的“画家”,常被借出去设计、画像,在海岛小有名气。
到了高校美术系招生时,自然推荐到了施国敦。施国敦梦寐以求能上高等学府深造,可叹三年未能如愿。论美术天赋与功底,国敦在同辈中可谓出类拔萃;论绘画作品,堪称脱颖而出。可是在那没有“高考”的招生时期,或许是“朝中无人”,或许是“不重专长”,施国敦终被大学拒之门外……在仰天长叹、大病初愈后,他又拿起画笔,愤愤然在瀚海中遨游、沉浮……
恰在这时,一位上海来的长者、智者(曾任老上海《小说月报》总编)发现了他,了解了他,决意将施国敦举荐给施南池深造。
久未授徒的施老先生获悉,沉吟半晌,欣然收下这位有志侄儿,关门弟子——施国敦。
二、名师门下
施南池深知授教须循序渐进,他着意传授频予失传的萧派山水画,就先让从临摹开始。
师徒见面后,施南池一口气为国敦当场画了四张课徒稿,让带回去临摹。国敦在县百货公司上班之余,全身心投入了临摹之中,一下子临了四十多张。到了周日,乘船至上海,请施老批点、面授,再取回临摹新稿,这样每周频频往返于沪崇艺术长河,整整临摹了一年的萧派山水画课徒稿。
第二年开始,施老教国敦临摹历代整幅名画(印刷品)。
第三年始,让国敦临摹施老创作的手卷。第一幅为《半亩图》,六米长,国敦整整花了半个多月才临完。随后,让临摹《富春山居图》,此图系水墨画,七米长。原作是元代大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残图分成两段分别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此图解放前曾为中国著名书画鉴家吴湖帆鉴定而在家里置放过一段时间,是当时施老在他那里照原作临的,可以乱真,为此刘海粟大师,田恒、谢稚柳、陆维钊、潘伯鹰、朱大可等十多位全国著名书画大家分别在手卷首未题诗、题词,赞赏这份手卷临本的价值和对临本画技的评价,这份手卷一般不轻易示人。而国敦得天独厚,放在家里一个多月仔细领会,从中揣摩到许多珍贵的东西。拿到国敦的临本,施老花了两个半天,细细审视,认真批改。
第三幅为《长江万里图》,十米长,国敦用重色,夜以继日临摹。正值盛夏,为避蚊咬,国敦穿着高统靴,闷头作画,累得大汗淋漓,整整花了一个多月,终于临完此图,送到上海,施老仔细批阅润色后,颔首称道。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三本手卷的临摹,批改,胜过国敦以前自己闷学十年,国敦顿开茅塞,仿佛登临了一个新的高地,看到了万千气象,无限奇景。此时,施老又指引他:“要成为画家,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到真山真水中去体会,去吸取活的营养。”
三、万里征程
遵嘱,国敦便带了画具第一次上黄山,领略真山真水的天然情趣,在山上四天,共作了70多幅速写。
黄山归来,施老查看国敦的写生稿,发现国敦能将这么多自然山水镜头跃然纸上,显示了素描、速写功底,决意择机带他去写生、创作。
机会终于来了,施老应浙江省建德之邀去富春江,新安江,国敦便有幸同往,以前临过《富春山居图》,现在有机会领略真的山水,激动万分,到了新安江,国敦没有放过一个景点,速写不离手。为作大幅新安江图,施老要国敦一起动手,国敦根据要求,提出了把新安江水电站和白沙桥一起画进去的构图设想,施老大为赞赏,便把整个白沙城画进去了,在整个作画过程中施老又传授了很多作大幅画的秘诀,整幅画气势宏大,构图合理而巧妙,作品被陈列在政府大厅。
随后,施老又应贵州省邀请去讲学,施老要国敦同行,师徒俩兴致勃勃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又去黔西地区参观了百里杜鹃,浩浩的千里高原,连续不断的崇山峻岭,国敦顿感胸襟大为开阔,大开了眼界,看到了真山上极为稀少的雨点墙头皱和弹窝皱。在医大和师大讲学时,很多贵州省的画家、同行都来了,因施老不会讲普通话,就让国敦在黑板上速写讲课内容,他书写的速度和使用绘画中的专用名词的正确,使目睹者惊叹不已。
贵州返回途中,师徒俩又去桂林游览了漓江,身临甲天下的漓江山水,国敦抓着速写本画速写、拍照片,忙个不停,七星岩、象鼻山等都留在了速写本上、照相机里。之后又经衡阳,上南岳,攀祝隔峰。回到南岳大庙,师徒以南岳为题作画,施老又面授快速选景选题秘诀,一口气画出了四幅画卷,此次远行历经28天,胸中初具丘壑,又有施老现场指点,国敦自然又登临新的创作境界。
四、脱颖而出
名师出高徒,经六年的一对一施教,手把手指点,从临摹、出游、写生到创作,国敦深感瀚海无涯,奥妙无穷。深知“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要想有所作为,还得自己去体验、钻研、领悟、创造。
于是,施国敦背起行囊,迈开双腿,独自去游历,到郑州、爬嵩山、去洛阳、开封;再上泰山,经中天门,过十八盘,攀南天门,上岱极顶,饱揽泰山之多姿、雄奇,然而未见后山容貌。问其原委,自古有人谓以南天门后院背为界,南侧为岱阳,北侧为岱阴,故杜甫有“阴阳有昏晓”之句。听当地人讲,后山虽为阴,但风景极好,一般人不敢去。
国敦一听,旋即带了干粮、速写本、照相机,翻过一个小山凹,到了一片开阔地,突然惊住了:碧草、白石、苔藓、藤蔓,牌坊、石刻,若隐若现在洁白洁白的轻纱云雾之中,缭绕的雾气中,熟悉的已故的父、兄,似冲他含笑而来,随之,千山万水,流禽飞鸟,苍松翠柏,奇葩鲜果,似一古脑扑面而来,目不暇接。国敦如入梦幻,似醉如仙……
泰山回来,奇迹出现了,曾经游历过的青山绿水、苍茫大地,渐渐在脑海里变幻出一幅幅奇景:或崇峦叠翠、飞瀑流泉;或银装素裹、千里雪原;或万紫千红、莺歌燕舞;或皓月当空、竹映卷帘……量变来了质变,长期的``积累、酝酿,产生了“井喷”,创造性来潮在奔涌,艺术家一头埋进书斋,泼墨挥洒、润色点彩,一幅幅佳作,一张张彩图喷涌而出,连连不断,施国敦一鼓作气,整整画了140多幅。于是,在同年十月,施国敦在崇明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
画展共展出了103幅,其中除了少数古画临摹、花鸟、人物画外,90%是自己创作的萧派山水画,上海的著名画猫大王陈莲涛,花鸟画家陈石濑,著名女画家吴青霞,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陶,著名评论家和画家谢春彦,著名书法家任政等名家分别到崇明致贺。之后,上海各大报社也派记者到画展来采访,在报上发消息,刊登作品,当地的电台在新闻中作了长时间的实况录音报道。参观者接踵磨肩。
陈莲涛先生看了画展说:“国敦出于名师门下,少壮有为,又有他的勤奋,功底很深,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很全面,而在我国画界中能达到一定水准的不多见。”施南池教授则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国敦很努力,人也聪明,他经常随我外出即景写生,很刻苦勤奋,这样不断努力下去,一定成大才,能为继承和发扬中国的萧派山水做出成绩。”正如施南池在《吾家国敦从余攻山水画诗以勖之》中所述:“老夫耄耋无能力,之子春秋正鼎隆。雅业揄扬今际会,定当迈越祖先风。”
又如上海著名女画家吴青霞在《解放日报》上评论说:“施国敦在老师的指导下,潜心临摹历代名画,包括他太先生的画在内,吸收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然后追随施老先生游览了各地名胜,即景写生,进步很快。……雪景为画中之难,而画雪景不用白粉为更难,施国敦娴熟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传统水墨技法,把整个画面表达得观之如身临其境,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
五、 画无止境
在名家的赞许、肯定面前,施国敦不沾沾自喜,而是将画展的成功看作是艺术道路上的起跑点,画展刚结束,他就去寻找更高的目标。他出门再次上黄山,又整整画了一大本速写,共78幅,继而去雁荡山,厦门鼓浪屿,湘西张家界天子山,安徽齐山、九华山、黟县民居、青岛崂山……,每次总带回厚厚的画稿,施老看了感到很欣慰,但又指点道:“在速写线条上来看,似乎还具有其它的内涵,是否考虑把萧派山水从继承走向发展,创出一条新路。”施老为国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引导他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又给国敦画斋提名为“绍萧楼”,“绍”字取自“克绍箕裘”,意在国敦继承好萧派山水画。
学界泰斗周谷城先生曾书联施国敦:“民主科研持莫舍,事功学问要争先。”是啊,画作是画家综合素质的反映,作品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作者的学问、功底、阅历及由此升华的灵感。于是,施国敦又一头埋进了“读万卷书”之中。
他耐得寂寞,潜心研读,读古今中外的名画及其画史、画论,读浸润、佛家理念、道家思想、儒家文化的中国古画,努力吸取历代名家大师的艺术精髓,诸如宋人的线条,元人的水墨等,明清的笔法,其中有倪瓒的疏朗、抱石的散绛、大千的泼彩等,国敦一一细心揣摩、反复领悟,日积月累,眼力、心力、画力与时俱进,名家大师的传统气势、构图笔法、用墨、色彩,名山大川的鬼斧神功,造化神韵,渐渐在国敦心中融化了、升华了,进而凝聚在笔端,舞动于宣纸,书写出一篇篇诗情,描绘出一幅幅画意。画中,远景淡墨层林交叠,近景泼墨满江流淌,一股股清新脱俗、妙趣横生之气扑面而来。画家艺术地处理了粗与细、拙与巧、厚重与灵动、苍茫与湿润等多种对立统一,灵逸的笔法与朴拙的造型相映成起,张扬着生命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远离了喧嚣与骚动,给人予静谧、安然、深邃,把繁忙的现代人带进了宁静超脱、返朴归真的精神家园。
国敦运用萧派山水的传统风格构筑自己作品的丰富内涵,把洋画的写实与国画的写意融汇一体,以墨造势、以笔传情,登临了形肖意达的艺术境界,使画作推陈出新,脱颖而出,行家看了,连连称道。国敦的画作既雄厚苍劲、大气磅礴,又俊秀洒脱,充满飘逸幽静之气,不愧为萧派画当代传人!中央广播电台遂在对台广播中播出“萧派山水后继有人”,称施国敦是著名萧派山水画传人。
应邀到了台湾,熟悉与喜爱萧派山水画的人们对施国敦犹感兴趣,不少国民党高层收藏施国敦作品的人,对酷肖的萧派画爱不择手,百看不厌。
在2007年台湾ASIA国际艺术展中,施国敦的水墨画荣获“特优奖”。诚然,国敦的山水画在国内外许多画展中展出并获奖,作品为海内外行家及博物馆收藏,艺术成就载入了《书画名家藏品选》、《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宝鉴》、《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施国敦山水画集》。
然而,国敦深知学海无涯,画无止境,他依旧勤慎不怠,挥洒不止。近期,他又将萧派山水画风创造性发挥到了彩瓷绘画中,深受海内外行家欢迎。这真是:两岸赞誉声不断,同脉书画万千种,萧派书画有人传,国敦犹在攀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