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评点诸家
吴择姝肖像画面面观
作者:本网  发布时间:2009/1/23
吴择姝肖像画面面观
作者:肖睨 编撰  出处:本网
 丁亥岁末,著名画家吴择姝创作的油画肖像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受到了各有关方面领导及海内外艺术家的关注。数十幅风格迥异、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时期的油画肖像吸引着人们的视野,引来观众啧啧赞叹,纷纷思绪——
                                 栩栩如生的徐悲鸿
       徐悲鸿,这位中国现代绘画之父虽然已经去世53年了,然而他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以及一代宗师的崇高品格在人们的心中依然是那么清晰,至于他留给世人的肖像,大概最常见的就是那张老旧的黑白照片,而吴择姝的这幅肖像油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徐悲鸿。这幅画是依据徐悲鸿和廖静文的一张黑白合影画的,他还是那一身青得发白的布袍,但是他挺拔的身躯承载的浩气却并没有因此而逊色,让人再次想起了他“永世不穿绸衣”的绝决之态;在他略显疲惫的笑容背后,是经历过太多悲喜后的释然与宽容。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准确的造型、生动的色彩刻画了在这一历史时期徐悲鸿的复杂神态。
        画家又以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在人物肖像的背景上划分出四块内容,包括徐悲鸿具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愚公移山》、为摆脱不幸婚姻“赶制”的油画作品《吹箫女》、在他担任首届院长时由毛泽东题写的“中央美术学院”的牌子以及身后的一片波澜壮阔的大海,分别象征着徐悲鸿的个人绘画成就、感情经历以及越洋归来受祖国人民重托开创现代美术教育的人生历程。画面内容、涵义丰富,主旨明确,在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又能使多个时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对徐悲鸿这段婚姻生活的回顾是由作品《吹箫女》引出的,该画见证了徐悲鸿为结束已分居8年的婚姻生活、开始一场新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以“100幅画和100万块大洋”满足了前妻的离婚条件,也为他健康埋下了隐患。现在每每提起这件事,他的夫人廖静文还痛惜不已,为了将徐悲鸿精神和艺术理念传扬下去,廖静文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在徐悲鸿纪念馆空守了50多年的思念。
          画面的左右下角是截取于画作《愚公移山》中的两个鲁莽壮汉,这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众志成城的精神不仅是徐悲鸿本人的精神写照,也表达了大师对困境中的中华民族以及现代绘画一片空白的民族艺术的寄望,同时也是“画坛伯乐”扶助傅抱石、齐白石等大师级人物的心理根源。吴择姝认为,徐悲鸿不仅是接受西画教育并开创了中国现代绘画教育体系的第一人,而且是第一个以西画作品在西方获得很多荣誉的第一人,因此,无论是从个人成就还是对民族艺术的贡献上,徐悲鸿的油画都应该比国画更适合作他的代表作,其中尤以《愚公移山》最为突出。
          深入思索徐悲鸿的代表作品并创作肖像画,也使这幅《永远的大师徐悲鸿》成为吴择姝的代表作。
                                     大使的女儿
          在吴择姝的系列肖像画中《内伤》是一幅较为突出的作品,画中人物是一位穿着鲜艳的中式服装的外国女孩,头上梳着两只卷曲着的“冲天辫”,怀中抱着一只眼睛奇大、形态闲逸的黑猫,在这样一个新潮的、个性化的、充满阳光的女孩脸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奇怪的神情。她似乎是在笑,但又似乎有什么话没说出来,闪烁的眼神透露出内心的不安,画家通过对光线和色彩的高超处理,把一个具有敏感特质的女孩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据介绍,这个女孩是一个大使的女儿,吴择姝给她画像时递给她一只黑猫,她抱起猫的一瞬间是这样一个表情,而吴择姝恰当地捕捉到了这稍纵即逝的瞬间,呈现出一副可以通往内心的外在神态。将这个印象付诸画笔,吴择姝只用了两天的时间。
                                           黑人音乐家
       “每一个头像都有一个故事,我画的肖像不是很多,对我有影响的人我才会去画,家里有很多别人托我画的照片,我都要把它们放一放,等到有感觉了才画。”这是吴择姝肖像画遵循的一个原则。黑人音乐家戴尔的肖像呈现的即是一个令她钦佩的人物的生动写照,据介绍,戴尔是个聪颖好学、性格坚韧的音乐家,他会使用六种语言并获得了音乐、医学双硕士学位,因做过崔健的鼓手而认识了一些中国朋友。用褐色的背景来衬托他黑亮的肤色,这是对画家绘画功底的一个挑战,他的眼神则是充满智慧而略带神经质。在吴择姝眼中“他的肤色很漂亮”,于是她把在色彩上的造诣发挥到了一种极致,生动地展现出这种纯正、健康、润泽的“黑色”。
                                   西方知识分子典型
        吴择姝结交了很多外国朋友,有很多中外艺术交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进行了在绘画技艺上的沟通,同时还担负着宣传民族艺术的使命感。在她的肖像画中有一个是具有典型的西方知识分子形象的中年男子叫马修,他是斯坦福大学美术基础部的教授,马修曾经一度认为中国的油画艺术来源于模仿,不可能将油画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然而经过和吴择姝的一番交流后,他对中国油画的印象大有改观的同时开阔了新的视野。交谈当天他很激动地迅速将谈话内容整理出来,回到美国后将其发表在了华盛顿邮报上。此后,他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兴趣,经常到中国各大院校来,甚至携其夫人一起来“学习”,而每次过来他都要找机会和吴择姝聊一聊。
                                            多变的画风
         除了这些写实主义作品,吴择姝还有少量类似“表现主义”的肖像画,人物面部器官虽然都做了变型处理,却仍然能准确传达出他的“神情”。对于这种“多变”的画风,吴择姝认为:“艺术家是创作者也是试验者,有的人总是一个题材,一辈子也不变,他就靠这个吃饭,最后他不能超越自己。我认为面对不同的表现对象,我应该游刀有余地表现他,这就要看一个人的功底、修养、手法和能力,也只有这样的创作才会快乐。”
                                           矢志不渝的追求
        另一方面,面对五花八门的时尚文化,吴择姝也会坚持“不变”。她说:“艺术是一门学问,时尚文化是经不起推敲的,它缺少人文信息在里面。拿家具来打比方,过去的家俱有紫檀的、红木的、花梨的,最不好的也是实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在的家具很漂亮,但是是刨花板,一捅一个洞,两天就断了,三天就塌了,表面光,经不起琢磨,抗压性差。而我的选择是老式家俱,时尚当然也有它的优点,但我不是时尚的人,还是遵从靳尚谊先生所说的,以做学问的态度搞创作。”
                                             叩开艺术之门
          1969年,吴择姝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这个美丽的山城,从十几岁起,在高校任美术系教授的父亲就让她临摹了凡高、塞尚、莫奈、毕加索等大师的名作,对西方绘画大师手笔的领略使她的艺术道路从一开始就站到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而学油画出身的父亲则在身边给予了及时的指导。据其父讲述,儿时吴择姝的作品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绘画天赋,她能把印刷品上的世界名画临得惟妙惟肖,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她顺利地踏入了艺术之门。从吉林省的一个艺术类学校毕业之后,吴择姝来到北京开了一家画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一次市场检验,没想到初出茅庐就很受欢迎,一些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还专门邀请她画肖像,她的很多作品在德国、意大利、阿根廷等国家的驻华使馆展出,受到了外国友人的好评和称赞,通过和驻华使馆的艺术交流打开了通往世界的门。
                                               大师的弟子
         之后,吴择姝考取了中央美院设计系,跟张俊学教授学习设计,在这期间,著名油画家靳尚谊经常到他们教室看画,在对吴择姝的艺术才能和品德修养有所了解后,收下了这个弟子,这也是他门下的惟一一个女弟子。
          现任中国美协主席、中国油画家的顶级人物靳尚谊的教导,令吴择姝感到受益匪浅:“听靳先生一天课胜读十年书,但是靳先生说,你真正的老师应该是所有的大师,要看最好的画,向他们学习。中国美术馆举办俄罗斯百年油画展的时候,我看了一遍,他说不行,得看十遍。我虽然有点想不通,但是还是遵从他的意思看了十天,每幅画看十遍不止,结果很有收获。后来《从莫奈到毕加索》展出时,他又让我看十遍,我就又看十遍,亲眼见到大师的真迹,这样的机会确实值得珍惜。”
          在靳尚谊的建议下,吴择姝来到杨飞云教授那里申请就读博士学位,然而杨教授看过她的画后感到她是一个创作型的人才,而不该再为谋求学位而牵扯精力,所以建议她还是不要继续念下去。就这样吴择姝带着一丝遗憾却多了一分自信再次走上了自由创作的道路。
          1996年在任北京市教委京教科网络信息部主任期间,吴择姝超前地意识到网络将对文化艺术交流产生的巨大作用,组建成立了东方之门艺术网,这是中国是第一家艺术类门户网站,虽然当时只是网站兴起初步阶段,网站空间只有30兆,并由美国一家公司提供的服务器支持,但是它为中国和国外的100多所艺术大学搞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2年吴择姝开始担任钓鱼台中国之友书画院副院长、发改委体改所顾问,这时她已经开始“为声名所累”。为“人情”而作画让她倍感创作力的衰弱,最后,她不得不辞去职务,回到一个自由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