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评点诸家
中国与世界的成喜梅
作者:大公报  发布时间:2011/2/5
 
中国与世界的成喜梅
倪振良
 
古往今來,有多少有識之士写梅、詠梅、畫梅,然而,在浩如煙海的梅花作品中,幾曾見過震撼畫壇,震驚異邦,從国家政要重地掛到他國國會、皇宮、總統府,又深受民眾喜愛叫絕之大作?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們看到了—
 
從中國走向世界
 
一走進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豁然映入眼簾的是千年虬龍如鐵,萬朵紅梅欲燃的王成喜巨幅《報春圖》;登上天安門城樓,在大廳中央我們又看到了王成喜的《傲雪迎春》,還在那中南海勤政殿(政治局會議室)、總書記接見大廳、釣魚臺國賓館、毛主席紀念堂,處處可欣賞到王成喜的畫梅大作。
王成喜先生自1980年以来,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德国、荷兰、马来西亚、韩国、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及艺术交流30余次,普遍受到欢迎。其中,1990年在新加坡受到总统黄金辉接见的“王成喜作品展”、1993年应陈立夫、蒋纬国二位先生联邀,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的“王成喜百梅展在台湾台中市设立有永久性的“王成喜书画作品陈列室”、专门永久陈列。王成喜先生的作品,被台湾省文艺作家协会授予台湾省文艺作家第16届艺术成就金奖。”1995年日本国中曾根康弘、竹下登、原健三郎、后藤田正晴、平岩外四、四元义隆六位政界知名人士联合发起,在东京日本桥高岛屋举办的“现代中国著名画家王成喜作品展”,成为轰动当时,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成功展出。在日本京部成立有“王成喜画伯香远会”,专门宣传、研究、学习王成喜先生的书画艺术。
又在前蘇聯克里姆林宮、新加坡總統府、泰國皇宮、印尼總統府、聯合國大廈及我國駐外的諸多使領館,都在最醒目處懸掛著王成喜的畫梅圖。
冯骥才评论:“当世画梅,首推成喜。”王成喜作品所到之處,都產生轟動效應。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人們由衷地驚歎:“王成喜的梅花不僅在中國,更是世界公认的时代杰作!” 
 
時代品貌、時代精神的藝術形象
 
王成喜的畫梅圖,何以從東方到西方,備受稱道叫絕呢?
筆者帶者這個問題,去造訪王成喜。記得在香港回歸時,王成喜隨中國畫家代表團到《大公報》參加過筆會,那時未及專訪細談。一晃已是十多年後的仲秋,相見分外欣喜,成喜自然喜致致向我暢開了心門:
多少年,多少代,大家都喜歡畫梅花。“今天我們再畫梅花”,王成喜說:“如果似古人,大家會覺得沒有時代氣息,如果刻意追求新、奇、狂、怪,或非常地抽象,過分地變形,當今大多數人還難以接受。畫家沉思有頃道:“我們這個時代正處於大變革時代,人們期盼更美好的未來,大家希望在和諧的氣氛中生活,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到處都勃發著不盡的生機,人們崇尚創造力,崇尚奮鬥精神,人們需要激情,需要力量,需要振奮,需要鼓舞,審美情趣中,大多數人追求祥和的、明快的、充滿活力的、令人奮發的、生動而具體的美感享受。那麼用梅花去表述這種情緒,滿足這種審美是非常恰當的。”王成喜坦率地說:“我畫梅花的表現方法和藝術追求,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我想著重表現梅花的堅強精神和蓬勃生機,體現人們寄予她的深厚感情和文化、文學意義。”於是,王成喜通過梅花具體的形象,追求其生動的神韻,鮮明的色彩,響亮的對比,著意表現梅的內在氣質,或表現宏偉壯闊的熱烈場面,或寫出瀟灑、飄逸的超脫情調,給當代人所期盼的美感享受,進而與人們產生心靈的共嗚,融入滾滾奔湧的時代激流。
一言以蔽之,王成喜的梅花寫出了時代主流,刻畫了時代風貌,反映了時代精神。王成喜筆下的梅花,不是枝瘦花疏,淩寒獨放;不是含蓄朦朧,暗香浮動;不是寂寞無主,孤芳自賞;而是或枝粗花繁,簇錦一片;或枝嫩花嬌,生機昂然;或臨風含笑,瀟瀟灑灑,給人一種挺拔、倔強、生機勃勃、大氣磅礴之感。
 
故土風物的滋養
 
那麼,王成喜的梅花,何以能活靈活現刻畫出我們的時代精神呢?常言道:文如其人,畫如其人,那自然在於王成喜其人。
王成喜出生于河南洧川,三歲喪父,孤兒寡母,家貧如洗,為了糊口,媽媽把床和門都賣掉了,家裏土床、泥桌、泥凳,小成喜土裏滾,泥裏爬。泥土承載著世間萬物,滋養著生命之樹。故土雖窮,但:洧川乃古黃帝之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逢年過節,婚喪之事,常見對聯、字畫;祖宗牌位後面,也常掛松齡鶴壽、梅蘭竹菊圖。小成喜著了迷似瞧著,不由自主用牌位燒剩的香頭,在用剩的毛邊紙上畫了起來。鄉鄰們看了,誇這孩子真能!小成喜又用樹丫在地上畫,在牆上描,滿腦子是圖畫。一次去洧川抓藥,忽然發現藥鋪後院有一株臘梅,枝干曲如龙,劲如鉄,滿樹花蕾,滿樹奇葩,含苞怒放,千姿百態,分外嬌豔,从骨子里发出的清香扑面而来!实乃仙风道骨!小成喜癡癡地看著,想著,被梅花仙子震懾在那裏了!憨憨在那裏看了半天,想了半天,站了半天!
梅花的品貌,梅花的風骨,梅花的氣質,劲梅的神韵,第一次點燃了小成喜心靈的火花,天才之樹與梅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摸爬在藝術家的搖籃裏
 
然而,天才之樹若無陽光雨露的恩澤,風刀霜劍的砥礪,也成不了大才。
王成喜算是天之驕子,學齡時,正趕上全國解放,赤貧的兒子,有緣跨進學堂,從初小一直讀到河南許昌高中,扎扎實實接受了基礎文明教育,高中畢業正遇上“三年國難”第一年,母子倆吃糠咽菜,割草拾廢,硬是湊足了十三元錢,報考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花香自苦寒來,王成喜一舉考上了!他背著裝有媽媽用榆樹葉和麵捏成的餅團與破碗底做的顏料碟的紙箱子,跨進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造就工藝美術家的搖籃,這裏人才濟濟,名家薈萃,希望之樹進了最佳的成長環境,王成喜盡情吸收著豐富深厚的學養:張仃院長倡導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雷圭元院長注重的“多樣而統一”的圖案教學;白雪石先生恪守從傳統文化與大自然中吸取藝術營養;許麟盧總結的“少而精,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李學淮先生“從整體出發,強調明暗、虛實對比”的素描教學;侯德昌先生從美學角度去解析漢字;尚愛松、陶如讓兩位先生從文學、美學、繪畫、書法的內在聯繫去融會貫通、相得益彰。王成喜博採眾長,潛心鑽研,將老師們的諄諄教導,融會貫穿於學習素描、色彩、圖案、造型、雕塑及相關美術實踐與理論的全過程中,為吸收西畫及其他藝術表現手法,靈活運用於國畫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汗水、心血與智靈的結晶
 
基礎是重要的,然而,植根於基礎之上的累累碩果,還得靠心血、汗水與智靈去獲取。
王成喜大學畢業,在北京陶瓷廠就職期間,又拜書法家鄭誦先、徐之謙,書畫家董壽平、周懷民、婁師白、許林村先生等為師,展紙揮筆,勤於耕耘。還與書法大家劉炳森先生合編了《怎樣寫隸書》一書。同時,王成喜繼續努力向董壽平、白雪石、許麟盧等當代名家及同輩藝術家學習,潑墨揮毫,俯首揣摩,探究不止。正如董寿平大师说:王成喜那种水滴石穿的学习毅力和绳锯木断的钻研精神,是很感动人的。为了一朵花、一只鸟、一个构图,他常常在灯下几十遍、上百遍的揣摩练习,还到处求教,从不满足。他很喜欢陆放翁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两句诗,经常题于画面,挂在室内,作为座右铭。
尤其是撥亂反正後,王成喜走上書壇、畫壇,以彎弓怒發之勢,揮灑不止,無論是隸書、行書,寫意花卉,都脫穎而出,逐步形成了清新向上、鮮明生動、雅俗共賞的風格,博得了一致的好評。王成喜把社會的認可,當作激勵的擂鼓,他不辭勞苦,有求必應,從人民大會堂畫到中南海,畫到天安門城樓。直至異國他鄉,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繞球作畫,譽滿世界。
王成喜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王成喜出版的主要专著有:《王成喜画梅辑》《王成喜百梅辑》《中国画家王成喜》《成喜书画》《王成喜画梅选》《王成喜书画作品辑》、《成喜画梅精选》等30种。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和音像出版社出版有90分钟的技法录像带及光盘《王成喜画梅》。其中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12开本《王成喜画梅辑》,自出版以来,年年再版,印数递增,至今已连续再版19次,创下了国内出版个人画册再版次数最多的记录。他的作品每年还被诸多的出版社印成年画、挂历、贺卡等,印发数十万张,传遍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