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著名书画艺术家苏建平小传
泥 土
苏建平,中国实力派书画艺术家,名家书画院院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艺术学会会员,大中华名家书画会会员,香港世界华人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
苏建平的山水画笔墨厚重,气势磅礴,意境深邃;他的书法作品笔墨干练,松风梅骨,清秀劲逸;他的角雕精致灵动,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苏建平创作的书画及工艺美术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大奖,许多优秀佳作被诸多名馆名人收藏。他的业绩、屐痕曾在《中新在线》《河北日报》《深圳晚报》等多种媒体报道。
一
苏建平,1957年出生于颇有文化底蕴的燕赵邯郸,从小格外聪明伶俐,可是命运偏偏要作弄折磨这位艺术蓓蕾。幼时意外从高处跌下,摔成了残疾,他只能忍住疼痛,柱着拐杖去上学。
刚读到三年级,“文革”来了,说读书无用,要停课闹革命,建平却不信这个邪,依然到处找书读,认真学。这样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各科学业都很扎实;文艺天赋尤其突出,他的男声独唱十分动听,他的绘画作品脱颖而出。
高中毕业,他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得分很高,可是过不了体检关,说不要残疾人;他不死心,又去报考景德镇陶瓷学院绘画系,文化、专业成绩都好,但还是残腿把他拉下了。
怎么办,就此认命吗?不,人任何时候不能绝望,不能死心,心死不等于行尸走肉吗?他柱着拐杖,向最尊敬的中学老师求助,老师带他拜见了邯郸师范学校领导,邯郸师范终于破例收下了这位身残才高的学生。
苏建平说: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打垮我,反而让我更有勇气去面对一切,那里有伤那里越强大。苏建平发愤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邯郸一所小学任教。
二
一个残疾人有了铁饭碗,同龄人无不羡慕称赞他。1985年,苏建平动了大手术,现代医疗技术终于让他扔掉了拐扙,行走如自了!可他并不滿足现状,工作之余,还在钻研艺术。他博览群书,又善于向邯郸民间艺人学习。他感到,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乡间有很多被晾晒的树根,他便搞起了根雕,画龙点睛般将树根变成开屏的孔雀,展翅的雄鹰……;他又买来牛角,雕成了游虾,螳螂,飞蝉,简直可乱真!作品传出,无不叫绝!
苏建平从而悟到:雕刻,音乐,书画和一切艺术都是有内在联系和相通的,用心灵和悟性去感受内在的艺术元素是一个从艺的人必须具备的,用心灵和眼晴去感受这个多彩的世界,去观察生话,体验生活,从中发现美。雕刻虾和一切昆虫和我生活在原生态的农村环境有密切关系,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我创作的源泉。
邯郸工艺美术厂正在寻觅才艺之人,便将苏建平特聘了过去,很快,苏建平由小学教师变成了工艺厂副厂长,带着能工巧匠,将根雕、角雕等一件件、一批批工艺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有些作品还在展览会上获了大奖。
三
八年后,隨着产业的转型,苏建平又调到邯钢一中,担任文化课老师。他本毕业于国画系,写生、绘画也是他的专长,便在教学之余,拜名家为师,潜心钻研山水画。
苏建平感到:作品要上去,生活就要下去。节假日里,他深入太行山,跋山涉水去观察、写生;夜深人静,不断泼墨挥毫,揣摩佳作。他觉得根雕、角雕、微雕等艺术手法,也可融入到绘画之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又过了十年。渐渐地,苏建平的山水画,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结构严谨,行笔细腻,力透纸背,作品立体感很强,整体看来,厚重磊落,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苏建平的绘画艺术创作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引起了画坛的关注,他的作品,终于走进了北京的书画市场,继而又走进了深圳画坛,走到了香港维多利亚海边。
近年来,苏建平客居深圳,挥毫泼墨,佳作连篇,备受深港两地及珠三角一带欢迎。来自北方邯郸的艺术家开始融入岭南的画坛,为南中国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书画艺术、工艺美术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苏建平深有体会说:人和人本身并没有多大区别 ,区别在于灵魂,我总觉得人来世上走一趟不是看你索取了多少,而在于你创造了什么,奉献了什么,就象诗人藏克家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依然话着”,我愿尽力多创作点书画、艺术作品,装点我们这个无限瑰丽美好的大千世界!